定義 |
足踝主要由四條韌帶固定,通常外側的韌帶(前距腓韌帶、距跟韌帶或後距腓韌帶)受傷較為普遍,佔足踝扭傷的八成。另外還有內側的三角韌帶,按其創傷的嚴重性可分為以下三個級別:
|
成因 |
通常在跳躍動作著地時、或急速轉向時受創。如足踝關節過鬆(先天性不穩定或舊患),較易導致扭傷。普遍患者都認為當患處不再感到痛楚,便以為足踝的扭傷已經完全康復,因而忽略了消腫的治療和足踝關節的穩定性訓練。其實,不完全康復的韌帶的本體感受(關節的感應)會較遲緩,往往未能造出適當反應而容易再次受傷。
|
誘因 |
足踝肌力不足、缺乏休息等。訓練的場地不平坦或多障礙物。運動鞋過舊、後踭太窄或太高。 |
常見症狀 |
|
處理方法 |
受傷後,應立即停止活動患處。如果是一至二級韌帶撕裂,應盡快用彈性繃帶包紮,控制浮腫情況,並冰敷約二十分鐘,有助鎮痛及消腫。休息時將患處抬高,利用地心吸力帶走患處的浮腫。手法治療及電療亦可促進軟組織的生長。如有懷疑傷及骨骼或扭傷良久也不能站立,應立即尋求骨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一般輕微扭傷,一至三個星期可正常步行。如需恢復運動或訓練,初期可使用非彈性繃帶貼紮保護足踝。同時,需多作足踝肌肉的強化運動,尤其針對脛骨外側肌肉的反應訓練。當患處不再感到痛楚時,要多於不平坦的表面上進行本體感受(平衡力)訓練,有助提升關節的穩定性。康復後期可加入關節靈活性,如急速轉向、向左右跳、來回跑及8字跑等訓練,確保關節的感應能力完全康復。
|
預防措施 |
不要忽視關節的穩定性及靈活性的訓練,特別是首次受傷後的康復訓練,以便有效預防再次受傷。另外,完全康復後應避免過份依賴保護性的包紮,當然對一些扭傷的高危運動(如跳舞、體操、定向、欖球等),預防性的運動包紥也是應該的。
|
**如需轉載、索取進一步資料或有任何疑問,請致電9799 4307或電郵至comm@cores.com.hk 歡迎瀏覽本中心網頁http://www.cores.com.hk,了解其他相關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