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種骨折。人體的小腿部分有兩根骨頭: 脛骨及腓骨。脛骨是連接股骨(大腿骨)下方的支承體重的主要骨骼,而腓骨是附連小腿肌肉的(非負重的)重要骨骼。不同方式的創傷機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骨折方式,癒合程度、速度和復康方法有異。

Self File | 脛骨及腓骨骨折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1

 

 

成因

骨折主要由於外力所致,會形成開放性或閉合式的、及直接和間接形式的斷裂。間接形式的骨折常發生在遠離暴力接觸的部位,即暴力通過傳導或扭轉力量在著力點的遠方折斷,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另外也有橫斷型、嵌入型、應力性的和粉碎型等等。

 

 

誘因

運動如欖球、籃球及足球等,需要下肢多轉向動作或直接撞擊的運動會增加創傷機會。

 

 

常見症狀
  • 嚴重觸痛、疼痛
  • 患處會局部發熱,腫脹發紅,不能受力
  • 在活動小腿時疼痛加重,在非穩定型骨折活動小腿時疼痛更為顯著

 

 

處理方法

根據骨折嚴重程度,普遍可分為無移位骨折和有移位骨折。
1) 無移位骨折: 骨頭與關節彼此排列位置沒有改變,此類骨折通常只需固定幾星期(視乎骨折類型),再搭配不同階段的物理治療,大部分可完全康復。在骨頭還未完全癒合的情況下,有機會未能負重,步行時需要以輔具及手杖保護。


2) 移位型骨折: 表示骨頭或關節的位置已經移位,通常需要經由手術的方式,將錯位的骨頭復位,並打上鋼釘或是鋼板固定位置,因此會較為嚴重且複雜,因此手術後的物理治療也需要較長的復原時間。
手術後患者通常會感到膝蓋以下或靠近腳踝周邊非常疼痛,並經常伴隨腫脹,還會感覺膝蓋或腳踝整個異常的僵硬,關節能夠活動的角度大幅減少,另外還會發現大腿或小腿肌肉快速萎縮,大腿或小腿肌力與控制能力變弱。


手術後物理治療會以降低疼痛、消除水腫及膝蓋足踝僵硬感、增強肌力以及回復關節活動度為目標。其實手術後數天已可以開始做物理治療。初期會以電療、針灸、冷凍療法等幫助減輕腫脹和痛楚。物理治療師也會續步施行不同的手法治療以舒整關節回復最正常的角度和型態。後期會加入步行訓練,並根據負重的要求而循序漸進訓練膝關節及腳踝關節的控制能力。

Self File | 脛骨及腓骨骨折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2

Self File | 脛骨及腓骨骨折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3

Self File | 脛骨及腓骨骨折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4

 

 

預防措施

一般膝關節及腳踝關節的運動包紥、肌力強化訓練及控制能力訓練都可提高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機會。

 

 

 

 

 

**如需轉載、索取進一步資料或有任何疑問,請致電9799 4307或電郵至comm@cores.com.hk

歡迎瀏覽本中心網頁http://www.cores.com.hk,了解其他相關資料。

 

 

相關推薦

跑步腳跟及小腿痛運動包紮5腳痛家居自療 抗疫減少出街2
thumbnail

立即預約

可預約時間為08:30-18:00